1361国事为先-《隆万盛世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工部,如果银钱投入足够的前提下,能否在一年内建立一座小城?”

    魏广德话头一转,忽然看着江治问道。

    “筑城?”

    江治闻言一愣,小声问道:‘可是要在辽西走廊筑城?

    如果是那里,需要从关内征发徭役才能快速完成,钱粮管够的话还是没有难度的。’

    虽然江治之前还说役夫吃紧,但那是朝廷只能拿出不多钱粮的前提下,按魏广德所说银钱足够投入当然是另当别论。

    其实在大明,虽然大部分人口都是务农,但田地就那么些,其实已经存在劳动力因为分布不均衡出现在结构性过剩问题。

    一些苦寒之地人口不足,浪费大量土地,而关内,特别是南方,却有无数流民存在,因为失去了田地这些赖以谋生的手段,不得不到处流浪乞讨。

    “不是辽西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摇头说道,“我的意思是在松江府,长江的入海口处建城,像月港那样建立对外开放的港口,这就需要除了兴建港口外,仓储和居住也都要考虑到。

    那里靠近海边,江浙又时不时闹出水害,所以我想着建立这座新城需要考虑周全。

    城市的排水、卫生都要兼顾,把这座新城打造成大明的样本、典范,以此向各府县施加影响。

    包括京城以后也要参考这座新城.”

    魏广德把他的考虑都说了一遍,末了还说道,“虽然浙江手工业也很发达,可终究距离月港太近,若将新的开放港口设立在浙江,容易招致北方省份不满。

    港口设在长江出海口,不仅能让内陆商品方便通过长江水道水流而下进入港口,也能让北方货物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过去,我觉得在松江府附近选择一地开放较为合适。

    至于建城土地,官地自然直接征用,若是民地,则以附近加一等官地予以置换。

    城市及港口、仓储土地,全部归朝廷和内廷所有,具体比例后面还要和冯保商量,商人可以在租用的土地上建房,但需每年缴纳地租。

    这样,朝廷和内廷每年都能新增一笔银钱收入,再加上开港带来的船引、关税,还有因为位置带来的便利,假以时日,想来每年收上两三百万两银子也不难。”

    “善贷,你的意思是新城土地全部由朝廷所有,和内廷分配地租?”

    谭纶心里一动,不由问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,朝廷在月港收到的不过是关税和船引银子,但是海商赚的更多,特别是原来的地主,靠着出租土地和房屋就赚的盘满钵满。

    我想过了,这次,这部分利益要归朝廷所有。

    若是那些民地不愿意置换,那我们就换地方,换到满足建城条件的地方建城。

    朝廷必须有足够的岁入才能维持,不能朝廷给了旨意,利益还到不了手上。

    本身开放港口,对于民间就是有利的,不能让他们把全部利益都占走。

    而对于商人来说,生意好做就租地方做生意,不好做也可以退租离开,损失也不大。

    不能因为他们早一步进场,盘下地方和店铺,就算不做生意靠收租也能赚银子,这不利于引入新的商人。

    这座新城,就是要大改特改,要让商人也流动起来,想方设法吸引商人入驻。

    再通过商人之口,把新城的风貌推广到全国各地府县去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说完,就看向谭纶和江治说道:“或许你们也想着趁着早知道消息,就去那地儿盘下一些地契,坐等收租赚钱。

    不过这次不能答应你们,所有的利益要进入朝廷,商人还是要靠经商赚钱才是正事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魏广德不由压低声音道:“虽然新城土地不对外发售,但松江府那么大,好地方多得是。

    我想随着这座新城的发展,周边也会受到影响。

    松江府不管是华亭还是上海,甚至青浦,城里的房屋、土地价格也不会便宜,所以还是大有可为的。

    甚至,隔壁的苏州府、嘉定府的地价房价也会因此水涨船高。”

    魏广德当然不会说假话骗他们,旁边可就是苏州,俗话说的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”,整个一块地方经济一直都是中国的重心,现在朝廷不少赋税也是靠这里收取,民间富裕程度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再有了松江府开放海禁的新港口城市,只会更加刺激附近的工业发展。

    这个位置,不仅在后世,在大明朝,全依托水力运输的年代,位置也是极好的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不是开放海贸,而是国内贸易的话,南京无疑才是最好的枢纽。

    依旧是借助长江水道和京杭大运河的便利,可以快速贩运大量商品都各地。

    后世的上海主城,其实就是此时松江府上海县城区到府城华亭县一带,经济最发达的地区,其实更多属于华亭。

    不过新世纪上海经济最发达的区域,也就是浦东则属于上海县,而不是华亭县。
    第(2/3)页